close

佛陀在尚未悟道時,在菩提樹下利用止觀這種在禪定中思維觀察的方法,發現了人類痛苦與輪迴的根源。不過為什麼思維觀察必須要在禪定裡做呢?這是因為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思維觀察易受雜念影響,很難真正探究到事物現象的根源,也無法掌握心念瞬間起伏的變化。只有透過定境的凝結,才有辦法處理上述那些問題。

雖然擁有定力,並不代表就能找到問題的答案,以及解決那些問題。但禪定就如同我們身處無菌實驗室一樣,很多研究就是要在這樣的空間裡完成,一旦離開實驗室,或是實驗室遭到汙染,研究結果就會出現誤差。

而佛陀又如何能在發現答案的同時,也立即完成解脫圓滿呢?主要是佛陀原已具足無上甚深禪定,所以當他證悟圓滿智慧的同時,也代表他能將所證悟內容徹行無礙,達至「知」和「行」、禪定與智慧完全等量並驅的境地。

同樣的,我們由經論、文獻記載也可看見許多古代大阿羅漢聖者,往往僅是聽到某句開示或閱讀到經典某段內容,就當下開悟解脫的例子。當時的修行人,因為外緣干擾誘惑較少,一旦踏上求法道路,大多花大量時間在禪定的訓練上,雖然一時無法靠自己摸索找出生命問題的解答,但若時機因緣成熟,經由明師導引或依循經典裡指示方向,便能開啟般若智慧,親證涅槃。

現代修行人雖然去佛住世已遠,但資訊流通發達,佛典取得便利,普遍教育程度與知識閱歷更比過往者提升許多,可是明心見性、證悟解脫的人卻如鳳毛麟角,當中雖然有身處末法時期,眾說紛紜反致干擾障礙的原因外,缺乏定力恐怕更是其關鍵要素。

這麼說來,無法撥出太多空餘時間專心鍛練禪定的現代人,不就完全修證無望、安心無期了?其實不然,定力的獲得並不如我們想像般艱難,若能掌握要領,行、住、坐、臥、吃飯、談話、開車、工作皆能練習,不見得唯有專門撥出時間盤腿打坐才叫修定。更何況若是開啟般若智慧的方法、目標正確,當慧力逐漸增長時,定力也會隨之慢慢加深,只怕表面看似修慧,卻落得貪逐文辭、執取字義,身陷所知障而不自覺罷了。

瞭解定在止觀中扮演的重要位置後,我們回到止觀為何能夠打破人類無明我執的原裡繼續說明。上一章曾就八識的狀況稍加分析過,人類因為平日忙於應付經由各項器官接觸外界所傳回的訊息,以及腦袋不斷衍生的種種思考、感受意識,導至根本無法有多餘的精力和機會,去深入察覺第七、第八識的存在。但是若能經過修止,便能暫時抑制這些紛亂的表面意識,讓我們的心進入一種前所未有的寧靜境地(定境)。

這種境地有深有淺,具體情形後面章節會再詳述,不過原則上當修習者剛剛進入定境時會發現兩件事:第一是他會發現入定前後的差異性,平日雜念紛飛導致緊張、焦慮、衝動、執著等等情緒,於定境中會慢慢平息,且轉化為輕鬆、自然、恬適、愉悅等感受。第二是由於如同雲霧般的表層意識干擾逐漸散開,平日潛藏的底層意識一旦活動,就很容易觀察到。

這兩個發現分別會帶來很重要的影響,第一件會讓修習者喜歡上定境,願意多花時間在定境的品嘗上,然後在離開定境時,也會將定的狀態延伸到日常生活,較不易受到煩亂的的外境所影響。第二件則會令修習者知道無明動力確實存在,雖然暫時還無法解決,但至少已經有個因應方向。

當「止」完成基本任務,接著就要靠「觀」來解決問題。我們已經知到無明我執的業力種子含融在第八識裡,可是第八識卻不是我們有能力隨意接觸、自由存取的地方,要如何處理這個情形呢?回到上一章提過的意識運作軌跡,第八識無明影響第七識,並透過第七識影響第六識,再由第六識影響前五識,這就像一條病毒傳染的路徑,但反過來看,它一樣也是條治療病毒的路徑。也就是說,可由我們所能掌握的前六識,往回影響第七識,然後再由其影響第八識,逐步達到我們設定的目標。

因此「觀」的功能就是針對前六識治療,並且在定的輔助下,漸漸完成第七乃至第八識的修復。這之間用藥的選擇及服用方式,也就是「觀」的內容和實行方法,將會對治療的效果和時間長短起到重大影響。不同根器性格的人,適用不同的觀修法門,如果不能審慎對症下藥,不但容易徒勞無功,甚至還會產生反效果。

這個流程看來並不複雜,但是真正施行起來卻問題重重。就好比由地圖上觀看爬山的道路,理論上方向對了,要爬到山頂不是難事,可是實際上有很多路況與障礙是無法由地圖上察覺,唯有親自走過才能了解。所以若有嚮導同行當然是最好,不然也要多參考曾經有爬過這座山經驗者留下的紀錄,總是能避免掉許多無謂的冤枉路和危險陷阱。

當「觀」也完成它的基本任務後,又必須依靠「止」來維持與深化結果,兩者就這麼互為基石,交相施力,直到定慧圓融的體證過程,就是「止觀雙運」的修持原理了。

止觀冥想初階講義目錄 http://zhiguan.pixnet.net/blog/post/5724525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楊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