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(一) 觀門源流

一般談論到止觀中的觀門,通常只描述施行的方法,很少解析它的原理。這是因為「觀」就像一張由衛星拍下的空照圖,在佛陀證道前,他與同時代或更早的諸多瑜珈修行者,便是憑著這張並未標示任何文字註解的空照圖,開始踏上探求解決生命之惑的迢迢旅圖。雖然由此圖上,可清楚看出山川河流、道路走向,可是證悟的寶藏到底埋在何處,根本沒有任何標示。因此僅能透過自己的雙足,不斷地在這塊土地上來回奔走,以期待有朝一日,能夠將寶藏找出來。

佛陀正是以這樣一個看似完善,卻又相當原始的工具,獨自發現了智慧根源-涅槃境地的所在。當佛陀證道之後,他為我們在這張地圖的寶藏位置上方,豎立起一座燈塔,從此我們不必憑空摸索,終於有了可以依止的座標。然後又經過之後眾多聖者的努力,這張地圖上的引導標誌越來越豐富,通往寶藏的道路,也愈來愈多被開鑿出來。(但這卻也造成另一個問題,後世學習者拿到空照圖時,往往被琳瑯滿目的沿路標示所迷惑,反而分不清燈塔的位置,錯失直探根源的好機會。)

由上面的比喻,延伸至「觀」門發展的軌跡:一開始「觀」是「察覺問題、尋求答案」的工具,因為尚未出現正確解答,所以比較像顯微鏡等單純的觀察儀器。可是當佛陀找出正確解答後,修行人運用「觀」,已經偏向為「解決問題、整治過患」的方式。好比已經由醫生告知生了甚麼病,我們便把心力專注在努力治療就好,大可不必回頭自己動手檢查自己生了甚麼病的道理相同。於是時間一長,多數人已習慣談論「觀」時,只講實踐方法,並不太在乎它運行的原理。

(二) 觀門原理與練習

後世所傳止觀法門(或所有修行法門),就如同一帖帖開好的藥劑一樣,只要對醫生有信心,按照療程持續不間斷服用,時間一到,我們的病自然就會消弭無蹤。不過麻煩的是在於1‧病人對醫生沒有信心,2‧沒有按時服用,3‧體質不適合目前吃的這帖藥,可是自己不知道,4‧無法確定自己該吃何種藥等原因,導致治療效果不如預期。

為了解決這幾項問題,在此簡要將「觀」,分別按照其功能做出解析,並嘗試運用些易懂方式,讓修習者親自體驗實踐過程的差別。這些方式可能並非真正佛教修證觀法,但希望藉由這些淺顯的類比導引,達到令練習者能輕鬆了解「觀」行原理的目的:

一‧「察覺問題、尋求答案」的「觀」

1‧這是一種在定境中巡伺觀察的方法,如果已經對定力有基本掌握,就可直接在未到地定裡操作。不過定力掌握若尚未嫻熟,也可先讓心情沉澱安靜下來,然後依照下列「觀」的程序,逐步進行即可。

2‧初入「觀」的第一步,可先練習影像的掌握能力。待靜坐心念和緩之後,嘗試將在現在所處的空間影像,於腦海裡慢慢浮現出來。由你所坐位置前方的大致畫面開始,然後兩側,接著到後方、下方、上方,之後再到畫面裡的細節,如家具、壁飾乃自自己整個人,逐步形成一個立體的場景。等掌握好這個部分,可再試試浮現其它的空間、人物、場景。整個過程不要急躁,不要太用力,讓一切自然的緩緩呈現。記得你不是個畫面控制者,只是個觀察者。這個訓練很有用處,它可以幫助我們在之後正式的「觀」行中,具備將文字、法意的內涵情境,轉化為實際影像的能力。

3‧通常正式進行「觀」行時,要先設定一個問題,例如生命的意義是甚麼?人為何會產生痛苦?又為何會有煩惱?要如何才不會痛苦,不會煩惱?還是進一步的,無明是甚麼?涅槃又是甚麼?或者如禪宗所參,什麼是祖師西來意?何謂門前柏樹子?等等。而且進入「觀」行前,這些問題大多已經在平時思考過很多次,等到一進入定境裡,很快就能企於之前思考基礎繼續深觀。

4‧不過剛開始我們先不要設定太深的問題,暫且以常會在生活上遇見的情況作練習,像是我今天為什麼要和老婆(或任何家人)吵架?今天工作時為何會犯錯?到百貨公司買東西為什麼無法節制?或者只是我上次買的一本書放在那裡了?

用第一個例子來舉例模擬步驟:

a‧靜坐平息心念,於心中逐漸模擬浮現出老婆(或任何家人)影像。

b‧浮現今天兩人未爭吵前的互動。

c‧場景慢慢演進到兩人的引起爭吵過程。

d‧正式進入爭吵狀態。

e‧吵完架後兩人各自的情形。

這個過程也可以由後往前推,也就是先由吵完架場景開始,再往前逐步倒推至未爭吵前。模擬時先不必加上分析或判斷,只要觀察就好。若能把生活中遇見的一些事情,運用這樣方式練習幾次,將很容易掌握「觀」的要領。

5‧等觀察單純的外在發展現像熟練後,便可漸漸把「觀」由簡轉深,由表面轉化至內在思考、情緒、感受、動力等層面,並由只是觀察轉而加入分析。最後再自反覆的深觀裡,萃取出問題的答案。

止觀冥想初階講義目錄 http://zhiguan.pixnet.net/blog/post/572452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楊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