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節 止觀與催眠的不同

止觀和心理學上的催眠治療有許多地方非常類似,但是仍有幾處關鍵上的不同點,略述如下:

1‧催眠一般需由醫師、催眠師協助,解決問題過程交由他人掌握;止觀則由自己修習而得,解決問題方向也由自己控制。

2‧催眠常屬被動,被催眠者若配合意願不高,很難進入催眠狀態;止觀則是自己主動為之,只要方法正確,大多能進入止觀情境。

3‧催眠解決的問題大多屬心理層面,止觀解決的問題偏向生命根源。

4‧催眠中的淺度催眠屬欲界定範圍,深度催眠屬無自主的空定範圍,由佛教禪定觀點來看,都不是正確的定境,因此對人的助力有限。

5‧於催眠境中,非常強調對被催眠者所被動浮現影像的誘發,這些不自主、被動顯現的境界,在止觀修習裡,大多被當成幻境而於以摒棄,不會花太多時間在執著於這些境相的處理上。而止觀冥想中所構建的影像,是由自己有方向性的模擬出來,目的是為了具體呈現問題。

6‧最重要的是心理醫生、催眠師與止觀修習者對問題的處理、解決方式不同,也就是治療藥方不同。這是因為雙方對宇宙現象本質以及意識、潛意識產生問題的原因和原理看法不同,所以開出的藥方自然不一樣。

因而由我個人經驗所知,雖然催眠確實能夠幫助人們解決部分心理上的問題,可是卻無法根絕人類心靈苦痛、不安的根源。相反的,止觀冥想不但可以做到心理學、催眠所能完成的功效,還能破除其所無法跨越的障礙。

結語

最後再次引用先師過去對止觀教法留下的註解:佛法解脫的原理不離止觀,是指凡正宗的、上乘的佛教修行方法,其中必含有和止觀同樣或者相似的內容--也就是心志念念分明統一有力(止),以及深信深解、感觸感悟五蘊世間苦空無常無我如夢如幻(觀)。

又說:「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多種,不過大體上不離修止與修觀。止就是修定力,培養冷靜、清醒、專注、強韌的心力、意志力;觀就是修智慧,培養契合事實真相的思考習慣和判斷能力,好去尋思、探索宇宙人生的道理。當人們透過止觀雙運的方法,獲得正確的結論之後,便應起而力行,在日常生活中廢棄自性的言語行為、自性的身體行為、自性的起心動念行為。大小乘經典,修行的方法雖有很多種,但我想原理不外如此吧!

個人在前述幾章的文字裡,只不過是對上師這兩段話的沿伸。

南無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楊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