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第三節 其他止觀略述

一‧法義止觀

觀法義不是一種單一形式的修習儀軌,它是將佛教經論中所記載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具體形象,作為觀修引導工具的原理方法。其基本步驟與前章所述觀詩詞佳句大致相仿,但在此又特別提出標列的原因是,經論裡的文義,不但具備敦品勵德的功能,往往也是明心見性、開啟般若智慧的最佳法鑰。雖然一剛開始,我們也許無法立刻藉由經典體證涅槃,但是透過法義的觀行,卻可以運用其內在意涵薰化我們的行為、意識、潛意識。甚至在不定的時機點,還能協助我們粉碎虛空、徹見法性。

經論內容的選擇,可以是全本、單章或其中一句,例如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、「  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、「一切障礙即究竟覺,得念失念無非解脫」、「有相無相無差別,至於究竟終無相」、「於諸境上心不染著,曰『無念』;於自念上常離諸境,不於境上生心」、「絕學無為閒道人,不除妄想不求真;無明實性即佛性,幻化空身即法身」等等。先師鼓勵我們多閱讀、吟詠阿含、般若、中觀、禪典、淨土等經論,我個人深蒙其利,也推廌大家往這些方向尋找自己喜歡、契機,讀起來有感觸的內容,做為修習法義止觀的橋梁。

正式修習的第一個重點,仍在平日的吟詠,當吟詠熟悉、有所感觸後,就在靜坐中將這個感觸凝結出畫面尋伺觀察;或亦可無畫面,僅浸淫在此感觸裡。凝結出畫面觀察,可以幫助我們對法義的體會更清晰;浸淫在感觸,可以讓我們對法義的體會更加深刻。

這種薰習力量非常大,且不可思議,如此經常反覆吟詠、體會、觀察、浸淫經論文句之中,其意涵便漸漸由你的意識貫入潛意識,然後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行為。一旦這種影響根植成為觀念、個性、動力後,見性悟道剩下的只是時間與時機的問題了。

二‧臨死止觀與中陰止觀

臨死止觀與中陰止觀的方法與目的大同小異,前者以面臨死亡之境為止觀對象,後者以身處中陰過程為止觀內容,兩者皆能讓我們貪嗔淡薄、速發出離心,並且維持精進不放逸的動力。

三‧法印止觀與三昧止觀

法印止觀指的是以三法印 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作為止觀的對象。三昧止觀則是以三種三昧 空三昧、無相三昧、無願三昧作為止觀的對象。三法印代表的是現象與準則,所以是以「因」和「過程」為觀行。三三昧代表的是本質與結果,所以是以「果」為觀行。三法印及三三昧亦有相互迴證的關聯,因體證諸行無常,而得無願三昧;體證諸法無我,而得空三昧;體證涅槃寂靜,而得無相三昧。

法印止觀的修習方式與前述幾種止觀大略相同,只是觀修的對象分別改為三法印而已。在入定觀修前,要先一一對三種法印進行了解與思考,等到基本聞思成熟後,再進入未到地定裡觀察。於定中需將三法印具像化,並比對生活行為上、意識習性裡有無違反三法印之處,然後出定之後再予以修正。這個對三法印觀修的方法,正是先師所傳「止觀雙運」的主軸,有興趣深入了解者,可於網路上查閱到他的完整教法,我於此便不再贅述(現代禪的教育,四十六、止觀雙運http://www.masterlee.url.tw/)。

三昧止觀的修習方式(主要為無相三昧與無願三昧)因為是由果地起修,基本上最好已經擁有三昧經驗(開悟、見性)再來修最恰當。這個三昧經驗可由自證,也可由師承引導而獲得,不過不管如何,就像曾經爬上過聖母峰者,要再度去攀登,總是對路途比較熟悉。如果不然,則需依「果地見」起修,雖未親證果地,但對果地狀態進行了詳細的思考、分析、揣摩、比對,大致掌握其面貌輪廓,然後再按照這些摸索後的見解,作為觀修運用的方向。先師也針對此三昧果地起修的原理,創設了「本地風光」法門,詳細論述,也可以在網上獲得(現代禪的教育,四十八、本地風光http://www.masterlee.url.tw/)。至於空三昧的休習方法,一般須先經由聞思階段將「空性」的內容深入解析,殆表層意識已經對「諸法畢竟空」的原理基本掌握,再進入止觀定境中融會貫通,過程與上述法印止觀相同。

四‧禪宗止觀、密宗本尊觀修與淨土止觀(念佛止觀)

也許有人會認為,禪宗的參禪和淨土宗的念佛法門怎麼會與止觀有關?事實上,禪宗也是一種果地起修與具有中國特色的止觀形式。而念佛法門則是一種包容力更廣、攝受力更強、修習次第更為精簡,並含融止觀原理的修證途徑。再加上密宗本尊觀修法,三者的止觀理趣更具特色,也更加精奧,因此有機會再另外專文論述。

止觀冥想初階講義目錄~http://zhiguan.pixnet.net/blog/post/572452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楊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