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止」與「觀」雖然到最後是並行無礙、交融合一,但在不同止觀冥想形式裡,一開始的重心仍有所差異。有的以止為主,以觀為輔,有的以觀為主,以止為輔,有的止觀均為主也均為輔;也有先止後觀,或先觀後止,或止觀齊行;也有由止入觀,或由觀入止,或止觀迴入;還有止中帶觀,或觀中帶止,或止觀同俱。簡要來說,有些方式偏重止,有些偏重觀,而有些兩者並重。

目前仍在沿傳的修行法門裡,安般法先止後觀,拙火定止中帶觀,十遍處由觀入止,默照禪由止入觀,但皆偏重止;不淨觀、無常觀、無我觀先觀後止,看話禪、公案禪觀中帶止,但皆偏重觀;本尊觀修法止觀齊行,大手印、大圓滿、祖師禪止觀迴入,念佛法門止觀同俱,則皆止觀並重。不過這僅是約略區分,不能做為唯一標準。

方法的本身並無好壞之分,完全在於修習者本身適不適合應用。一般而言,喜歡思考的人,也就是偏重理性或是佛經所說的「法行人」,比較容易由「觀」入手;善用直覺的人,也就是偏重感性或是佛經所說的「信行人」,比較容易由「止」入手。這樣的安排,是一種順應本性的方式,修習者易在較無抗拒的狀態下穩定成長。不過若是在修習者道心、信心或出離心比較強的情況下,採用對治方式,讓「法行人」先修止,讓「信行人」先修觀,也許反而更能達到突破進步。

這個情形由修習者負面角度來看也是如此,例如慾望較強的「貪行人」,若以心性原理,應該比較容易掌握「觀」法,但有時為了壓制他的貪念,可能需先施以「止」法;執迷較強的「癡行人」,若以心性原理,應該比較容易掌握止法,但有時為了破除他的痴念,可能需先施以「觀」法。不過以此分類仍然很難精確,如同「嗔行人」便有可能偏貪,也可能偏癡,而且大多數人是三毒並存。

再舉天台教法將止觀分判有對治止觀、漸次止觀、圓頓止觀三類,其實也是為了方便修習者掌握的設置。因為由目標來看,所有法門的建立都是為了對治人類的無明;以過程來看,所有法門的修證都需要時間-不論是快是慢,也都會歷經心境轉換-不論是淺是深;以結果來看,所有法門皆同源涅槃,亦終同歸涅槃。於是對治止觀中含融漸次、圓頓法,漸次止觀中含對治、圓融法,圓融止觀中含對治、漸次法,三者表面分立,實則殊途同歸。

因此要採用甚麼止觀冥想形式開始修習,可能無法簡單用固定公式套入選擇。如果身旁真的沒有師長可以諮詢,可以先將後面章節裡介紹的幾種方法分別嘗試一下,然後再由中挑出自己實行起來最喜歡、最有感應的就好。一旦於修習過程中,出現停滯、無法超越的情況時,可再重新調整更換。但是要注意的是,過多更動主修內容,也很容易導致成效無法累聚,就好像水燒燒停停,永遠不可能煮開一樣。

 止觀冥想初階講義目錄 http://zhiguan.pixnet.net/blog/post/572452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楊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