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止觀正行

在這章中,我們將正式介紹一些止觀的修習方法,有興趣的人,可以挑出一種契機的內容專修,也可以分別嘗試運用,甚至一旦掌握住原理,還可以自行創作發揮,不過前提是,你得先解決了自己的問題。

後面的方法,由修習速度而言,雖有快、慢之距,由體證過程來說,雖有頓、漸之別,但從最終結果檢視,卻無好壞之分,唯有適不適合的問題。套句前中國領導人的一句話,不管黑貓、白貓,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。因此只要管自己實踐的修行方式有沒有用,對自己有沒有幫助,無需理會他人使用的方法有沒有道理,了不了義。密勒日巴大師曾言:「一心定慧之進境,遂忘宗派門戶見。」正是最佳寫照。

那甚麼是對自己有幫助的修習法門呢?在此我樂於向大家推薦過往先師曾列舉的五項判定標準:「樂、定、安、明、愛」。凡是能夠令自己學習的過程符合1‧愈來愈快樂2‧定力愈來愈強3‧愈來愈安心4‧在修行上愈來愈沒有疑惑5‧愈來愈有愛心,等五個原則的修證方式,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。這五項標準並非一定要全部達到,只要其中幾項有在進步就可以。但反之,若學習這個方法後,卻愈來愈不快樂、愈來愈散亂、愈來愈不安心、愈來愈迷惑、愈來愈自私,恐怕就得重新考慮這個法門是否適合自己了。

第一節 息止觀

息就是呼吸,歷來各類修行法門裡,運用呼吸作為鍛鍊系統是最為普遍的形式。阿含經將此種觀照呼吸的方法稱為安般法,有接觸過南傳內觀者,應該不會陌生。在北傳的天台宗,將安般法又加以發展成六種交互循環過程 數、隨、止、觀、還、淨,稱為六妙門。在台灣許多初接觸靜坐或止觀的人,都是由此開展學習之路。而藏傳修法儀軌裡,與風息有關的九節佛風法、寶瓶氣,皆為很重要的內法基礎。除了佛教外,印度大多數的瑜珈修行,全與鍛鍊呼吸有關,還有中國道家練氣,也是離不開呼吸,更不用說根源印度、西藏,盛行於歐美的新時代運動了

上章已經簡單介紹過以息為所緣境的基本練習,所以不再贅述於靜坐利用呼吸修定的方法。在此將嘗試帶領大家,把息轉化為「觀」法中治病的藥,讓呼吸在鍛鍊定力的過程裡,多附加一種改造潛意識的功能。這裡提出兩種方式:

一‧觀息為靜滌之風

1‧靜坐緣數息→隨息→觀息,慢慢將息觀想成為淨化我們身內業障的清風。

2‧剛開始,這股清風隨著我們吸氣進入體內,隨著呼氣離開身體。但每一次進入身體的範圍愈來愈大,由胸腔、腹腔滲透到肉、到手、到腳,幾次呼吸後,漸漸布滿我們全身。但記得這並不是呼吸愈來愈用力的原故,反而呼吸會愈來愈鬆、愈來愈慢。

3‧當這股淨化的風息布滿我們身體後,它開始緩緩溶解所到之處所聚積的業力,這些業障沒有顏色、沒有形態,只有顯現出一種能量。我們一直在不知不覺中,被這種業的能量牽引、控制,無法擺脫,但現在卻讓這股風息給融化了。

4‧融化業力的腳步,先由身體再到嘴巴(所造的語業),然後到意識,再到七識、八識。範圍愈來越大,也愈來愈深。當覺得大部分業力都完全融化後,便將這些溶解的能量,跟著呼氣排出體外,進入虛空之中。

5‧隨著幾次清滌,風息在體內進出愈來愈沒有阻礙,甚至漸漸沒有內外之分,也不再有業力可消除。息的流動,就如在虛空裡流動一般,直到息也成為虛空的一部分。於是於業無業,於息無息,於虛空無虛空,唯存聖默然。

6‧這個修行方法,就算不一定能令人體證涅槃,但可以幫助習者排除內在負面情緒,如壓力、自責、焦慮、昏沉、恐懼、貪執等等,且對身體機能也有正面作用。因此對於止觀初學者,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。

二‧觀生命只在呼吸間

1‧靜坐緣數息→隨息→觀息,逐漸於意識裡浮現出自己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刻,現在進出身體的氣息,正是臨終時進出身體的氣息。

2‧懷著珍惜的心情對待你的出入息,它就像你的家人、朋友伴著自己度過了悲、歡、苦、樂,起起落落的一生。但是在下一刻,它可能將與你永遠分別。

3‧讓意念陪著你的吸氣,進入你的身體,又陪著你的呼氣,離開你的身體,而每一次的離開,都有可能不會再回來。

4‧你知道這是你無法控制、無法挽留的必然路程,因此你只能默默承受這結果,珍惜這僅存的時光,好好和呼吸相處。

5‧這個觀法的根源,來自於阿含經中所記載,釋尊告戒諸比丘,生命只在呼吸之間的警語。它與觀「死」不同,習者不必觀呼吸離開身體後死亡過程,只要感受死亡隨時都會來臨,好好珍惜眼前這呼吸間的一刻。如果在觀中產生對死亡的恐懼,便發願於死亡後願往生淨土,然後再回到陪伴出入息之上。

6‧此修行方式,可以讓習者速悟無常,摒棄懈怠、懊悔、虛華,而勇猛精進。對於定力增進,有很強助力,且能加深修學者的出離心。

止觀冥想初階講義目錄 http://zhiguan.pixnet.net/blog/post/572452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楊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