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三‧「破」止觀

我們之所以無法安心自在,往往是由於我們的身、心、內、外皆被許多無形的框架所束縛。因為二元對立的觀念,我們會執著甚麼比較好,甚麼比較壞,甚麼比較美,甚麼比較醜,甚麼比較輕鬆,甚麼比較辛苦等等分別,無法以平等心面對所遭遇之境,才導致不甘、憤怒、貪戀、逃避、後悔等業力障蔽。而「破」正是為了打破這些觀念枷鎖所設立。

1‧先於靜坐中浮現出自己的影像,並觀照甚麼情況的自己,是處於打破二元對立觀念,以平等之心面對一切外境的狀態。將這個狀態由外而內,由身體到意識乃至潛意識,逐漸擴散、慢慢加深,一直到整個人處於無有分別,無有執著之間。

2‧接著開始浮現出自己平時在甚麼情況之下,是處於有分別、計較、好惡的狀態,最好能夠浮現具體事件影像,例如吃東西時非得想去吃好吃的;坐在公車上,旁邊站著一個穿著邋遢,發出異味的人;看見雜誌上的模特兒,評論他長得漂亮或不怎樣;看見高官、有成就的人便敬佩他、厭惡他、崇拜他或害怕他等等。儘量讓影像清晰重現,並尋伺觀察自己當時的身心狀態。

3‧然後將這種有分別心的情境,和前面那種無分別心的情況做比較,並想辦法打破此二元概念,讓處於有分別心情境裡的自己,也逐漸進入無分別心狀態。

4‧等離坐回到日常生活中,也持續觀察自己的狀態是否有分別、計較、好惡心,一旦感覺有,就立刻打破,回歸於無分別。由外表的分別行為、規矩框架,到內在的分別心態、嫌惡企求,逐一粉碎瓦解。剛開始也許有些刻意,不過一旦熟悉後,往往只要發現有所分別,就已經在「無分別」裡,不需要另外起一個要自己打破分別心的念頭。

5‧如此靜中→動中→靜中反覆循環,時間一久,功夫日深,「破」就會成為一種習慣,並慢慢化為個性的一部分。到了最後,粉碎虛空、打破一切「見」,連「破」都打破時,就算完成此修習的目標。

四‧「離」止觀

在第一個敘述的「斬」止觀裡,我們提到當外在境界現前時,一般人就很容易被外境所擾、所迷,而依附、沾黏在外境之上,也就是佛教中常說的「著相」。金剛經所言: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;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便是此理。然後又說:「離一切諸相,即名諸『佛』。」本止觀中的「離」,就是由這而出。「離」可以是動詞,代表離開 心念離開所著之相,所迷、所沾附的外境即是。也可以是形容詞,代表距離 形容心念與諸相、外境有所距離,故不被其所迷、牽引。兩者看似為二,其實本質為一。

1‧先在靜坐裡浮現出自己的影像,並觀照甚麼情況的自己,是處於不著相的狀態。讓這個狀態由外而內,由身體到意識乃至潛意識,逐漸擴散、慢慢加深,一直到整個人處於心離諸相,見相非相,沒有相的概念存在。

2‧接著開始浮現出自己平時在甚麼情況之下,是處於著相、被相所迷。最好能夠浮現具體事件的影像,例如看見美女、帥哥會比較喜歡;看見有錢人比較羨慕;看見有學問的人比較尊敬;在郊外看見地上有些髒,不想坐下;買東西、穿衣服一定要名牌、有格調或漂亮的等等。儘量讓影像清晰重現,並尋伺觀察自己當時的身心狀態。

3‧然後將這種著相的情境,和前面那種不著相的情況做比較,並想辦法離開諸相,與外境保持距離,讓處於著相裡的自己,也逐漸不再著相。

4‧等離坐回到日常生活中,也持續觀察自己的狀態是否著相,只要感覺被相所迷、被外境所轉,就立刻離開所沾附之相。接著就持續維持在「離」 與相有所距離,不沾附相的狀態。並且只要發現不離,就立刻離。剛開始也許有些刻意,不過一旦熟悉,往往只要發現著相,就已經在不著相裡,不需要另外起一個要「離」的念頭。

5‧如此靜中→動中→靜中反覆循環,時間一久,功夫日深,「離」就會成為一種習慣,並慢慢化為個性的一部分。到了最後,於「著」中離相,於「離」中著相,亦著亦離,不著不離,終日於一切相中不見一切相,就算完成此修習的目標。

止觀冥想初階講義目錄~http://zhiguan.pixnet.net/blog/post/5724525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楊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