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五‧「淨」止觀

自性涅槃又稱本來清淨涅槃,是人人本來具足的自性本心,一切法的原始狀態,也就是佛性。人為了解決痛苦而追求涅槃,卻不知涅槃自本以來從未離開眼前。我們因為無明與無知,無端生起痛苦、煩惱、自在、解脫、涅槃等概念,因而翻騰造作,空自忙碌。於是馬祖大師云:「道不用修,但莫污染。何謂污染?但有生死心,造作、趨向,皆是污染。」而「淨」止觀之「淨」字,就是本自清淨之意,既然本自清淨,所以於作為上,只需莫汙染便是。

1‧先在靜坐裡浮現出自己的影像,並觀照甚麼情況的自己,是處於沒有汙染的狀態。前述馬祖大師所言:「有生死心,造作、趨向,皆是污染。」因此反過來說,無生死心,無造作,無趨向,即是無汙染。將這個「無染」由外而內,由身體到意識乃至潛意識,逐漸擴散、慢慢加深,一直到整個人處於沒有衝動,沒有作意,沒有恐懼,沒有顛倒夢想之間。

2‧接著開始浮現出自己平時在甚麼情況之下,是處於有汙染的狀態。最好能夠浮現具體事件的影像,例如想要讓某人對自己印象比較好;想要解釋、說明甚麼;想過更好的生活;想要不煩惱,想要不痛苦,想要輕鬆,想要打破甚麼,想要定,甚至想要不汙染等等。儘量讓影像清晰重現,並尋伺觀察自己當時的身心狀態。

3‧然後將這種汙染、不淨的情境,和前面那種無汙染、「淨」的情況做比較,就會發現不管如何整治、如何努力修證,也都是一種汙染,於是停止造作、停止企求,便是停止汙染。

4‧等離坐回到日常生活中,也持續觀察自己的狀態是否汙染,一旦感覺不淨,就立刻停止汙染。剛開始也許有些刻意,不過一旦熟練後,往往只要發現不淨,就已經在「淨」裡,不需要另外起一個要自己「淨」的念頭。

5‧如此靜中→動中→靜中反覆循環,時間一久,功夫日深,「淨」就會成為一種習慣,並慢慢化為個性的一部分。到了最後,於「淨」中不見有「淨」,於汙染中不見有汙染,淨染無別、寂靜一如時,就算完成此修習的目標。

六‧「覺」止觀

此「覺」之攝法,可以是前五攝法的總結,也可以是前五攝法的起始。說總結是因為所有攝法到了修證完成時,皆僅餘湛然明覺;說起始是因為所有攝法皆因有「覺」才能起修。所以起始亦是終點,終點亦是起始,起始不是起始,終點亦非終點,於一切時、一切地、一切法唯「覺」而已。於「覺」之中,不「斬」、不「鬆」、不「破」、不「離」、不「淨」,只需「覺」。這個「覺」就是覺知、知道。清楚知道一切,但不必迎拒、不必判斷、不必修正。

1‧先在靜坐裡浮現出自己的影像,並觀照甚麼情況的自己,是處於「覺」的狀態。將這個「覺」由外而內,由身體到意識乃至潛意識,逐漸擴散、慢慢加深,一直到整個人處於默然覺知之間。

2‧接著開始浮現出自己平時在甚麼情況之下,是處於不覺之中的。最好能夠浮現具體事件的影像,例如說話說到一半,忘了說的重心;有時突然發覺剛才有一段時間是閃神空白的;就在此刻當下是,自己是覺的嗎?等等。儘量讓影像清晰重現,並尋伺觀察自己當時的身心狀態。

3‧然後將這種不覺的情境,和前面那種覺的情況做比較,但不必後悔、懊惱或對治它。僅需默默知道,不用將不覺改成覺,也不用認為不覺就不好。知道就知道了,不知道已成為過去,只要繼續知道就好。

4‧等離坐回到日常生活中,也持續保持對自己狀態的覺知,一旦發現不覺,便已經回到覺,不需要另外起一個要自己覺的念頭,也不必修正所覺知的任何事,就這麼默與天行,與法界渾然無諍即可。

5‧如此靜中→動中→靜中反覆循環,時間一久,功夫日深,覺就會成為一種習慣,並慢慢化為個性的一部分。到了最後,無覺不覺,一切皆覺,於覺中不知有覺,於迷中亦不見有迷,覺與迷無二無別,吾與法界無二無別,吾亦與覺無二無別,就算完成此修習的目標。

止觀冥想初階講義目錄~http://zhiguan.pixnet.net/blog/post/572452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楊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