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(一) 定的原理

禪定的訓練屬於止觀中的止學,本來站在修證立場,兩者理應合說,但是「定」有其專門次第理論,而且任何觀行都至少要有少分定力才能進行,因此我們先把如何鍛鍊基本禪定提撥出來稍做解析。

定力訓練的原理很簡單:人類平日的思慮非常紛雜,導至心境難以安寧,可是念頭起伏很難自由控制,往往愈想壓抑它,反而愈造成它波動不止。這是因為我們對意念形成過程不了解,錯用方式對待它,才造成這種結果。

如果我們閉上眼睛觀察,會發現腦海裡的念頭雖然不停竄出,每一個念頭卻也都終究會熄滅,不可能有哪個念頭會一直停在腦裡不動、不變。就像元宵節放的天燈一樣,就算它飛的再高,燈內的火苗終究會熄滅,那時它自然也會落下來。如果我們花太多時間精神,去對治一些自然就會消失的問題,似乎有些浪費力氣。而且當我們內心想要去克制念頭時,腦海就會多出一個想去克制念頭的念頭,原本希望減少念頭,但是卻冒出更多念頭,可見想去強壓妄念平息的做法並不聰明。

因此一般禪定訓練,大都是讓修習者先將心念暫時專注在某一件事物上(所緣境),例如身上某個部位或呼吸。一旦這個專注的意念能夠平穩持續維持,那麼其他的念頭也就會慢慢減少,等到其他念頭幾乎完全平息後,我們再把眼前正在專注的意念漸漸放鬆。最後直到連這個專注的念頭都捨棄時,我們的內心便會滑入一種極為輕鬆、清明、寧靜的狀態,這就是所謂的定境。

(二) 定境的階段

根據覺受的狀態和心念不動的程度,定境可分為很多種類與階段,阿含經內將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稱為正定,和之後的空處定、識處定、無所有處定、非想非非想定合稱四禪八定。另在進入初禪之前還有欲界定、未到地定等。

一般人只要很專心做一件事,尤其一直重複一個動作,就很容易有欲界定的經驗。例如看書、看電視、打電腦到完全投入其中,還有跑步、游泳、騎單車等運動,也常會進入一種短暫忘我的狀態,都算是欲界定的範圍。這種定因為專注於所緣境的力量很強,在狀態內時雖然會產生舒適感,但因身心都還處於緊繃,所以一旦離開狀態,就會顯現出疲憊的感覺。

可是如果能夠在欲界定時,稍微將專注力放鬆,不必緊扣住所緣境,僅需輕輕跟著,就有辦法進入初禪定的前緣-未到地定。有些人在運動時,誤打誤撞也會到此階段;看電視、電腦時的所緣境內容一直轉化,因此比較難;看書內容若單純、熟悉(如讀經典),也能入未到地定,要是曲折、複雜(如小說),就不太容易。

那麼怎樣的狀態是在未到地定裡呢?舉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,就是到了未到地定後,外界若有輕微聲響出現,我們可以聽見,但卻不會攀附在這個聲音上,也就是說不容易出現這是甚麼聲音、從哪裡來等念頭。

未到地定雖然定境不像初禪深,一般在定學的指導裡,也未把它列入正式禪定,可是它在止觀中的地位卻非常重要。因為大多數「觀」行,都是在未到地定裡進行,甚至可說止觀主要結構,基本上都必須在此開展。

在欲界定時,心念起伏仍不穩定,想要進行「觀」行,很容易被干擾;可是一旦進入初禪定後,心念已經趨於靜止,偏向不動的狀態,這時想要進行「觀」行,又反而很難啟動運作,因此未到地定是最適合做觀行的地方。

此見解是我經由上師處所知曉,經過修習後,也確認於此無誤。這觀點看來好像並非特別重要,可是卻是進行止觀實證的關鍵處。它不但釐清止觀由理論轉為執行時,所易產生的模糊地帶,更幫助修習者減少眾多摸索時間。

不過最適合做觀行,並不是代表這裡的狀態是最好的,對一個修行人來說,定慧的開發是沒有止境。能夠擁有進出未到地定自如的能力時,就必須朝向初禪邁進,擁有進出初禪自如的能力時,就要向二禪邁進,並如此不斷類推下去。擁有出入禪定的能力,並不代表修行就比較好,可是這卻是在修證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依靠。請特別注意「進出自如」這句話,代表著我們能夠自由決定要進入或離開定境,而不是看機會、碰運氣才能入出定。吾師曾言:修行人入定是要不要,而非能不能。真是一句值得我們自期的至理名言。

止觀冥想初階講義目錄 http://zhiguan.pixnet.net/blog/post/572452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楊朔 的頭像
    楊朔

    楊朔的座標

    楊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